Monday, December 25, 2006

車用影音與GPS技術發展及應用(1)-GPS技術如何精益求精?

(郭長祐/DigiTimes.com)

許多人認為GPS的雜訊(Selective Availability;SA)解除了,GPS就從此沒有分別了,但答案恰恰相反,SA解除後民用與軍用的精度依然有差距,且民間對定位技術的運用方式 與軍方大有不同,如此使得各種強化、提升GPS的技術方案紛紛被提出。到底GPS有哪些強化與提升技術?本文以下將對此逐一瞭解與探究。

 附註:GPS完整且正式的名稱是NAVSTAR GPS(Navigation Signal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)。

 ■第二、三、四波段的計畫

 多數人都知道美國國防部為了建構GPS的全球定位網,至少發射了24枚的衛星上太空,其中21枚立即投入運作,3枚待備運用,且每年的系統維護費用高達4億美元,但其實之後也陸續有新的衛星被發射升空。

去(2005)年美國開始發射新一代的GPS衛星,新一代的衛星正式提供第二個民用波段:L2C,這不僅是民間可用的波段數增加,且新衛星與新波段的精度、穩定性都比過往更理想,此外新衛星也提供更佳的軍用支援能力,然而這方面只對美國軍方有益。

 不過,要讓新一代的衛星完全取代舊衛星還需要數年的時間,眼前已升空的新衛星尚無法達到完整的地球覆蓋率,往後的數年必須持續發射更多顆的新衛星,其新波段、新的精度、穩定度表現才能覆蓋全球,且想當然爾,目前發射上去的新一代衛星,自是優先服務北美地區。

 不僅是第二民用波段,依據規劃未來還會開通第三、第四的民用波段,屆時隨著可用波段的增加,定位性的電子應用必然會更加普遍,同時也會刺激消費者的換用與升級需求,支援新波段、預先支援未來新波段的GPS產品必然會有賣點與商機。

 附註:現有與未來的數個GPS波段為:L1波段-1.57542GHz、L2波段-1.22760GHz、L3波段-1.38105GHz、L4波段-1.84140GHz(新波段)、L5波段-1.17645GHz(新波段)。

 ■地面站修正誤差

 解除了SA在時脈信號上所加摻的隨機雜訊後,GPS的精度從100公尺提升至15公尺,但這對民間應用而言依然是不夠,15公尺已可以是偏移一條巷子或是四線道的寬度,所以有許多修正精度的方案紛紛被提出。

  首先是DGPS(Differential-GPS),DGPS是在陸地上建立多處固定位置的地面站,地面站會向外廣播無線訊號,接收了地面站的無線信號 與來自天空的衛星定位信號後,地面站的信號可以用來修正衛星信號的誤差,以此獲得更高的定位精度,一般而言DGPS可以將GPS精度縮至3公尺內。

 除了DGPS外,另一種也是地面廣播站型態的修正技術是WAAS(Wide Area Augmentation System),是由美國交通運輸部相關的聯邦飛航管理局所建立,在美國本土(包含阿拉斯加)佈建25個地面站來提供誤差修正的無線信號。

WAAS與DGPS相比有幾個優點,首先是精度更高,可以達僅有6英呎(約2公尺)的誤差,而且可用的覆蓋率較廣,DGPS大致只能在陸地上使用,而WAAS則可以延伸到海上,這表示海上航行的船隻也能受用。

 更重要的是,DGPS所發送出的無線信號,接收端必須使用另外一種接收器才能接收,而WAAS則不用,原有能接收GPS信號的裝置也同時能收到WAAS的信號,使原有僅支援標準GPS的產品也能獲得精度提升。

 附註:「美國交通運輸部」全稱為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,簡稱為DOT。

 附註:「美國聯邦飛航管理局」全稱為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,簡稱為FAA。

 可惜的是,WAAS僅適合在北美地區使用,離開北美即便是南美地區也無法使用,更不用說是歐洲與亞洲。很明顯的:地面站的輔助修正技術相當具有地域性,也因此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地面站佈建計畫,透過地區性的建設來強化定位精度。

  舉例而言,歐洲就有所謂的EGNOS(Euro Geostationary Navigation Overlay Service)的技術建設,日本方面也有MSAS(Multi-Functional Satellite Augmentation System),加拿大也有CDGPS(Canada-Wide DGPS Correction Service)等,這些都能以現有的GPS信號為基礎進行精準度的再強化,以上這些技術今日一般統稱為定位校準系統。


以上這些校準系統也都是免費使用,但也有商業型的校準服務,如StarFire或OmniSTAR,StarFire技術上與FAA的WAAS較近似,最理想的情況下可以將誤差縮小到只有2.5公分。

  至於OmniSTAR,其校準精度依據接收的信號品質而定,就水平方位而言,有67%∼73%的機會可將誤差縮小至0.5公尺內,有95%∼97%的機會 小於1公尺,而99%的機會小於1.5公尺,至於垂直(高度)性的誤差多為水平誤差的2.0倍∼2.5倍間,OmniSTAR的精度提升服務是採行年制收 費。

 ■E911催生出A-GPS

 在北美(美國與加拿大)地區撥打緊急求助的電話號碼是911(國內是 顛倒過來:119),撥打911後受理的站台可以得知來電方的電話號碼,此即是今日所熟知的Caller ID,並從電話號碼透過電腦推查出求助的所在區域,此一般也稱為Caller Location。

 不過,911主要是針對固網電話而設 計,現有的行動電話系統多尚未具備此一機制,倘若用行動電話撥打緊急求助,除了知道來電號碼之外並無法得知求助者的所在位置,對此美國政府期望將911的 來電號碼顯示、來電方位得知遍及到所有的電話系統上,包括行動電話也必須納入,所以提出了E911的構想,並透過立法方式,要求日後的手機必須具備定位功 能,以此呼應與加速實現全面的E911。為了因應E911的需求,因此有了A-GPS(協助式GPS)的技術。

所謂的A-GPS其實是一種取捨折衷的技術,由於行動電話無論就電池電力或是執行運算力等都有限,供應電力、運算力給一般的語音通信都已是相當吃緊,很難再負荷GPS所需的信號解析與運算。

  所以,A-GPS其實是在行動電話上裝設GPS接收器,接收到信號後只進行簡易的處理,緊接著再將信號資料以行動電話的無線通信方式(例如GSM、3G 等)傳送到行動電話的無線基地台上,無線基地台上有協助定位解析運算的伺服器,稱為Assistance Server(Mobile Location Server),由其負責主要的運算工作,當結果求出後再將結果資訊以相同的無線通訊方式傳回給行動電話,如此行動電話就可以知道自身所處的地點方位。

  很明顯的,A-GPS必須在行動電話服務的覆蓋範圍內才有用,所以目前多只能在都會區內使用。此外,A-GPS雖是以因應及合乎法規為第一目標,然而日後 一旦具備A-GPS的手機大量普及,也極適合延伸支援與實現方位型服務(Location Based Services;LBS)。

 附註:高通(Qualcomm)的gpsOne技術即是種A-GPS技術。

 ■手機基地台定位

 A -GPS可以說是「既使用GPS無線接收,也使用手機無線收發」的定位技術,事實上即便手機的電力與運算力充沛,也都不適合自行完成定位信號的運算解析, 因為使用手機的地方多半也是不易接收GPS信號的地方,例如建築物內、騎樓、有行道樹遮蔽的步道,這些場所對GPS接收器而言都有程度不一的接收阻礙。

  所以在都會區內,GPS的信號接收品質不如開闊地般的良好,反而更需要倚賴與借重其他的定位技術,特別是手機的無線基地台定位,之前所述的A-GPS只是 負責分擔運算負荷並進行定位資訊的收發,但實際上也有以手機基地台所形成的定位技術,例如PHS基地台運用智慧型天線及分空多方存取(SDMA)等技術, 可以為每個PHS手機用戶進行定位,進而提供防止小孩被綁、防止失智老人走失、以及就近交友等服務。

 不過,PHS基地台的定位有其誤差 性,最大可達100公尺,且現有主流的GSM、3G等也都還不具備標準的定位方式,目前被提出的手機基地台定位技術主要有COO(Cell Of Origin)法、TA(Timing Advance)法、E-OTD(Enhanced Observed Time Difference)法等。

  乍聽之下手機定位技術有可能在市區內全面取代GPS定位,但眼前來看仍是兩者互補長短為多,特別是PHS以外的手機定位,其定位區必須在三個基地台同時覆 蓋的區域才有效用,不似一般手機通話,只要處在一個基地台的覆蓋區內即可使用,因此手機基地台定位的覆蓋性仍是有限,特別是行車或遠行仍需倚賴GPS。


 ■慣性定位、地磁定位

 手機基地台定位可說是GPS定位的一項輔助,尤其是進入 GPS信號無法接收或接收品質不佳的區域時,不過有些地方不僅是GPS信號接收不到,就連手機通訊服務信號也難以到達,例如極長的隧道、地下停車場等,這 時GPS、手機這兩種無線信號都難以施展。如此是否就真的無法再定位了呢?

 關於此答案是否定的,這時還能用的技術就是慣性導航 (inertial guidance system),慣性導航並非是新技術,許多飛行物早已使用此項技術,例如飛機飛航、飛彈發射後的初期定向等都會使用慣性導航、慣性導引的技術,而倚賴的 組件是陀螺儀(Gyroscope,簡稱:Gyro)與加速度計(Acceleration Sensor),也稱加速度感測器(Acceleration Sensor)。

 此方面的導航與定位技術就與無線技術或電子技術大大不 同,慣性導引的陀螺儀部分,從最早的機械式陀螺儀,到強化改進的光纖陀螺儀,到現在的雷射陀螺儀,考驗的是光電領域的技術,且過往多只用於航太與軍武層 面。至於加速度感測器今日也多使用微機電(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;MEMS)技術,屬於機電領域,且正朝奈米(nanometer)水準邁進。

 另外,若不使用慣性導航定位也還有一種定位技術可以使用,即是地磁定位,運用地球本體的磁偏角特性,以磁阻感測器來進行感測,形成所謂的「電子羅盤」,以此來得知方位與移動量。


結論

 最後,各位可以很明顯的看出,除了GPS外,有愈來愈多的相關定位技術可作為GPS的輔助,包括地面校準站、基地台輔助、慣性輔助、地磁輔助等,再加上更多的新衛星升空、新波段開通,所以筆者說:GPS的精度絕對不是以取消SA為終點,相反的還是個起點。

 同樣的,全世界不只一種衛星定位系統,除了美國的GPS外還有歐洲的Galileo(伽利略)系統、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,再加上前述的一堆地面校準技術,再加上一堆的行動電話基地台技術,加上慣性與地磁技術,看來定位科技的競爭連戰國熱度都不到,還處於紛向雜據的春秋。

轉載

No comments: